莆田八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2020版)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研究性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定位 着眼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程目标内容 (1)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体合作的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阔胸怀;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设计操作、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敢说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设计和操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研究”是最主要的内容,它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各种知识的积累。 2.内容载体:以研究的课题或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按学期划分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在主题范围内自由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 3.课题要求与学分认定: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共6学分,其中4个学分在课内实施,安排四个阶段:第一课题——高一上(课内1学分);高一下(2学分,其中课内1学分);第二课题——高二上(课内1学分);高二下(2学分,其中课内1学分)。 三、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2.师生关系:师生合作,民主平等,学生自主,教师指导,教学相长。 3.学生自主界定:①研究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去完成,但不排斥学校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要接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约束。②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完成研究性学习全过程。 4.教师指导界定:①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②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③指导内容是提供背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或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四、教学模式
![]()
五、教学组织
![]()
学校指导组:组 长:吴正平校长 副组长:龚亦斌副校长 组 员:陈俊飞、叶玉钗 年段指导组:组 长:各年段长 组 员:各班班主任、学科集备组长 班级指导组:组 长:班主任 组 员:各个课题组组长、班级课任教师 职责分配
(1)年段长为该年段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在学校指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年段研究性学习计划和总结的制定,负责年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管理和成果的评价与交流。 (3)学科备课组长和导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最直接的指导者、负责提供课题背景和课题选择,课题研究的指导,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微观管理和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指导学生记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教学组织 (1)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以行政班为单位,学生自由结合,注意有共同兴趣,注意特长互补,原则每5--10个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学习小组,自选课题组长,自聘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或校外的专家、教授、研究员等。 (2)教学基本程序 研究性学习理论培训(全校) 一一副校长
年段师生集中培训一一教研室 ④活动过程管理和指导一一班主任、导师
⑤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汇报,成果上报一一年段长、导师 学生自由结合,自选组长,自聘导师,自定课题(或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形成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价。课题组长必须做好本组成员参加活动的考勤记录和学习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组内分工。 活动形式分全段、全班和小组三种,年段活动(如讲座等)由段长组织,班规模的活动(如交流会)由班主任协班长组织,小组活动由本组指导教师协助组长组织。 六、教学管理 1.课时管理: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共6学分,其中4个学分在课内实施,安排四个阶段:第一课题——高一上(课内1学分);高一下(2学分,其中课内1学分);第二课题——高二上(课内1学分);高二下(2学分,其中课内1学分),课内主要用于交流和指导,课外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第八节活动课、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课内外相结合,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资源管理:我校在每天下午第八节活动课图书馆、网络教室、实验室、电子备课室等全部开放,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需求。同时办公室备好《莆田八中研究性学习介绍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3.学生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正式的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取得该课程基本学分,其基本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师管理:与其他课程不同,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不是教研组,而是年段与班级,年段统筹安排,班主任具体组织,全体课任教师必须参与。 ①有关年段的全体任课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担任两个课题的指导研究工作,针对指导课题按照六个步骤(背景介绍,讨论立题,调查研究,实验探索,撰写报告,交流评价)要求认真自备,写好指导教案。 ②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提供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及案例分析,做为评价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③班主任重点抓好一或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其余每位教师至少重点抓好一一个课题或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④采取教师按时到位率、课题组对教师的评价率和课题研究成果奖次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成绩。 5.评价管理:为了评价管理的科学性,学校设计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自我评价表》《个人、课题小组评价表》《指导教师评价表》《指导教师量化评价表》《社会、家庭反馈评价表》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学习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对3个项目的评价均采取A、B、C、D、E五个等级,赋予不同量化值,11个量化数据和达75以上者总评为优; 60-74者为良; 50-59者为合格; 35分及以下者为不合格:量化数据转换为总评等级之前须参阅考勤情况作调整,每缺勤一次扣1.5分,每迟到、早退一次(30 分钟以,上,否则算为缺勤)扣0.5 分,总评等级由指导教师与小组长一齐评定并签字。 6.规范管理: (1)各小组在每一研究课题的学习活动中,必须提供以下资料(由教研室提供格式规范):①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与评价表;②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与自我评价表;③课题报告(论文)自我评价表;④个人、课题小组评价表;⑤指导教师评价表;⑦指导教师量化评价表;⑧社会、家庭反馈评价表;⑨莆田八中研究性学习学生学分认定表;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会记录表(附上成员心得体会);⑪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2) 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规范,要求:①每次活动小组与个人都要详细填写“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明确下次任务,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作为参与性评价的重要依据。②注意积累研究所需的各种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这是成果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是总结性和成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要求文字在2000字左右(可以更多),由学生自己打印,纸张版面A4规格,标题统一用小二号或三号黑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装订成册,一式二份,一份交班级评委组,一份交教研室。④研究结束,每个课题组要将各种表格包括每次课程活动记录、研究报告(或论文)、数据、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整理装袋,交给班长,最终各年段由年段长收齐统一上交教研室进行最终学分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