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莆田八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八中 >> 教师频道 >> 学科建设 >> 历史教研组 >> 正文
付文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一些认识

 付文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一些认识

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养成的五大核心素养之首。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只有了解其形成过程,清楚其基本内容,方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此素养的达成。

一、唯物史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开始关注物质问题,奠定唯物史观形成基础。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担任主编,以《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标志,首次越出政治领域关注物质问题。之后《莱茵报》连续发表了马克思关于莫塞尔河沿岸地区葡萄酒酿造者的困苦生活状况的一些文章。马克思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入到现实社会中,对国家问题、物质利益问题等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引发统治者不满。

第二阶段,马克思阐明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内容,唯物史观开始形成。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主要标志,书中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唯心主义观点,探讨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明确提出家庭、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并且第一次提出革命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批判了黑格尔主张君主、官僚决定国家制度的英雄史观,阐明了人民创造国家的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否认有质变的缓慢进化论,提出必须经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新国家的观点。

第三阶段,马克思在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基本阐释了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迅速发展。以马克思主办《德法年鉴》时期与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为主要标志。文中揭露、分析和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面阐述了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只是利益的反映”等重要思想。该时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

第四阶段,马克思完整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正式创立。以1845年至1860年代之间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主要标志。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了科学实践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等观点,明确指出新的唯物史观与之前史观的最大区别,即新的唯物史观是改造世界的哲学,创立建构了唯物史观框架。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第一次进行基本论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影响巨大的《共产党宣言》,这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此后,马克思总结法德等国革命状况,先后完成《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1859年,马克思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完全阐述了唯物史观。1864年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验证了唯物史观的诸多理论认识。

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最早集中表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文中说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我们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前提出发,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首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阐发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被认为是对唯物史观的完整论述,文中明确宣布:“我所得到的、并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了来,亚细亚、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唯物史观诞生在工业革命迅速蔓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基本暴露之时,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它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清算了以前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使社会发展的探索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成为科学。

1883年马克思去世以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疾而来,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新的发展;一个完全由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业已形成。晚年的恩格斯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变化多端的世界,仔细地分析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总结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首先,恩格斯逐步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1859年8月,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说道:“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做了扼要的阐述。”1872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同年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此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再度做了基本阐释。189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说:“我很清楚,本书的内容将遭到颇大一部分英国公众的反对。但是,如果我们大陆上的人稍微顾及英国‘体面人物’的偏见,那么我们的处境也许更加糟糕。本书所捍卫的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而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是使大多数英国读者感到刺耳的。‘不可知论’也许还可以容忍,但是唯物主义就完全不能容许了。”恩格斯把该文翻译成德文在《新时代》杂志发表时,标题直接为《论历史唯物主义》,从此这一名称成为人们的惯常用语。

其次,恩格斯发展了唯物史观。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强调“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的同时,又坦诚地承认“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有些地方已经过时”。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临终前不久写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有如下一段话:“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地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面对现实,恩格斯不断研究探索,使唯物史观成为科学、完整、成熟、开放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极大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唯物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历史本体论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一种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斗争的过程,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发展的过程,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其实质是现实的个体的生产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等等,这些是贯穿整个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在认真研读后,结合高中教学实际状况,本文尝试对以上内容进行更为明确、具体的分类、解读,以便同行在教学过程中更易掌握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