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八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今年是福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要求。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开设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创建学习型的学校。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特点及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而不是研究,是旨在培养学生科学观点、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尝试研究活动而学习研究、学习知识,进而促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重学习、重培养,而不是重发明、重创造。第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动手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一种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培养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看成由教师主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一门课程。第三: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提出来的,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相对立。第四:研究性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 2、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1)按照研究性学习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划分为: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科内知识素材和情境为背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单科知识。 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是以涉及多学科知识素材和情境背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应用多学科知识。 (2)按照研究性学习形式划分为:课堂内研究性学习和活动类研究性学习。 课堂内研究性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开展研究性学习。课堂内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习过程同时也注重研究性学习结果。 活动类研究性学习:以专题研究项目设计为依托,以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和活动性设计等为主要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和较大空间内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活动类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对高中研究性课程目标作出了规定: 第一: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第二: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四:学会分享与合作; 第五: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第六: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实施步骤 征集课题 以学生自己命题为主,教师拟题为辅 审定课题 指导小组审查筛选,确定研究课题 明确小组 以班级为主,形成课题小组,确定指导老师 组织实施 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做好记录 阶段小结 各小组小结课题情况,进行评价及学分认定 展示交流 学生自主开展,汇报研究过程,展示成果 成果汇编 由评估评定优秀课题,汇编成书 五、研究性学习工作安排 2006级以后的每位学生在高一、高二、高三每年各研究一个课题,每个课题5个学分,共15个学分。 1、上学期9月份至10月份:宣传动员,全校征集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选题。 2、上学期11月份—下学期5月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做好过程记录。 3、下学期6月份:收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记录,心得体会、论文、案例和小制作,实施研究性学习评价工作。 4、下学期7月份:研究性学习阶段成果展示。
|